广电总局号召电视剧“减产求精”获支持

国产剧“井喷”持续两年,而高产量并没有带来高质量,好剧难求烂片成堆的现状一直备受质疑。”王卫平透露,10月份广电总局将成立中国电视制作业协会,广电总局将对电视剧制作单位提出“减少产量、推出精品”的发展要求。

广电总局号召电视剧“减产求精”获支持

商报记者 刘咏戈 实习生 鲁蜜

国产剧“井喷”持续两年,而高产量并没有带来高质量,好剧难求烂片成堆的现状一直备受质疑。前日,在2012年秋季(第十一届)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上,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坦言,电视剧目前产量过剩让人担忧。他透露,广电总局将在下月提出减少产量、推出精品的发展要求,虽未硬性规定,但在记者采访中,多数编剧和导演都对“减产求精”持支持态度。

资源浪费

每年过半剧集“难产”

自2010年开始,多家影视公司为筹备上市进而扩大电视剧产量,导致去年电视剧屡屡上演疯狂一幕:2011年电视剧产量约3万多集,最终只有3000多集与观众见面,其中好剧难找,烂剧一堆。不仅如此,其他成本也在增加,电视剧网络版权价从每集十多万疯狂上涨至近200万,不少电视剧单集投资过百万甚至两百万。在这种情况下,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,首次出现参展影视公司减少的情况,不少制作商已经hold不住了,开始喊叫着“国产剧该减产了。”在前日的电视节目推介会上,首都广播电视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也介绍,参加展会的有200多家制作机构,展出430多部、约15000集电视剧。其中新剧340多部,占总数的80%。对此,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表示,电视剧产量过剩是他最担心的问题,他提醒从业者保持理性的头脑:“1.5万集相当于去年一年的电视剧生产量,而在这么一个季节性的交易会上就推出这么多新剧实在让人担忧。”王卫平透露,10月份广电总局将成立中国电视制作业协会,广电总局将对电视剧制作单位提出“减少产量、推出精品”的发展要求。

创作无力

制作粗糙编剧不上心

王卫平同时指出,电视剧市场存在情感剧泛滥、题材范围狭小等问题,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:制作公司受市场影响跟风创作;一些大题材的作品涉及的敏感问题较多,令很多公司不敢碰。尤小刚也表示,本次参展的电视剧题材类型集中,其中生活情感剧占大多数,且情节大同小异,谈到同质化中求创新的问题,尤小刚说:“现在的情感剧都是桥段的堆砌,编剧闭门造车怎么创新?大作家都去接活儿成了包工头,没时间打磨剧本谈何精品?”随后,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指出:“好的演员、编剧、导演太少。编剧过去3年写一部剧,现在1年写3部剧,不雇枪手来写是不可能完成的。”他指出,目前电视剧为电视台创造的效益在降低,而一些制片方为求迅速回本,将制作时间不断压缩,导致作品质量越来越差,这样的持续难以为继。

题材雷同

大量题材讨好80后家庭

对于目前电视剧尤其是家庭剧的题材雷同,华谊天意影视总经理吴毅接受采访时表示,目前都市剧目多讨好80后,原因在于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,他们长大成人后面临的婚姻、生活、工作等问题带有普遍性,“都市剧大多以80后为主要人物,既可以制造话题,也可以迎合电视机前的观众。前几年的婆媳斗争戏大热,跟这整体的背景有关,但是前一段时间婆媳斗争戏过于密集导致观众反感,目前部分80后在30岁左右,处于初为人父母的阶段,育儿题材热也就能够引起观众共鸣。”但他表示,目前这种题材过于扎堆,也会像婆媳剧一样昙花一现,不会有太久的生命力。

行业需降温

对于广电总局的号召,本报记者还采访了著名编剧于正,他告诉记者:“电视剧的减产是必要的,整个行业已经供大于求”。于正称,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编剧会变得浮躁,“有些一年出产一部剧的编剧,也会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之下变得高产,这样势必会影响作品的质量”。于正认为,精品电视剧的打造,除了适当减产之外,对电视剧剧本的选择也非常重要。